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考点:中学生心理问题
- 时间:
- 2021-07-19 10:30:12
- 作者:
- 老师
- 阅读:
- 来源:
- 陕西教师资格网




心理问题的分类:
1.一般适应问题
人际关系,早恋,学习不良,升学压力大等问题。
2.神经症
一般常将主诉较多,特别是主诉与情绪因素有关而临床上又查不到肯定的体征者诊断为神经症。
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
3.严重精神疾病
(1)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等。
(2)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里最严重的一种,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标志。
产生幻觉,认知解离,行为怪异,偏执被害妄想,情感淡漠,情感倒错,没有求治的愿望。
一般适应问题:评估性会谈
评估性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除了运动一些具体的方法之外,辅导老师还会运用一些专业的技术。
倾听
鼓励
询问
反映
澄清
面质
1.神经症
焦虑性神经症(简称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表现为没有事实根据也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本症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形式。
惊恐发作:是以反复出现强烈的惊恐状态,伴频死感或失控感,可有严重的植物神经症状。
病人在1985年7月期末考试期间,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恐惧害怕,心慌,心率达每分钟100次以上,为时10余分钟即消失。以后又发作10余次,时间地点均无规律可循。
同年8月到商场购物,又突然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紧张。浑身颤抖,同时感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感到他自己"不行了","快要死了","快要疯了"半小时后上述表现消失。1周2~3次。每次发作皆无原因可查。发作持续30~60分钟,最长一次1个多小时,不发作时恐惧感消失。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学生焦虑症产生的原因:(1)学校的统考和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缺乏内在自尊。(2)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3)学生的个性过于争强好胜,缺乏对于失败的耐受力等。
治疗方法:
(1)采用肌肉放松,(2)药物治疗,(3)积极的正向自我对话,“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 。
2.恐惧症,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和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明知恐惧情绪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其正常活动。
分类:
社交恐惧,场所恐惧(广场和幽闭),特定恐惧
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多见。
产生原因有:(1)直接经验刺激。(2)性格过度依赖和内向。(3)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危险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评估。
治疗方法为:(1)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最常用方法。(2)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适当减轻当事人的压力。(3)认知疗法
3.强迫性行为和强迫性思维
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想要控制却控制不住
强迫症病人经常表现为强迫的意向。病人常为一种与当时意愿相反的意向所纠缠,明知不合理与不必要,却无法摆脱,这是强迫意向。例如,一母亲抱着小孩站在阳台上出现将小孩扔下楼的想法。
原因:(1)社会心理原因。包括,学习过度紧张,家庭要求过于严格,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等。(2)个人原因。如,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偏执刻板。
治疗方法:
(1)森田疗法,采取“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
(2)行为主义疗法,积极强化等方法
(3)认知疗法。
4.抑郁症
显著而长久的心境低落。
表现:
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三无,无价值,无意义,无希望)
三是动机缺失;
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免费领取教资笔试/面试/普通话备考资料> >